消費者余額計算公式: 消費者剩余=買者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一買者的實際支付價格 生產者剩余=賣者得到的收入一賣者的實際成本 總剩余=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買者支付的價格—賣者的實際成本 消費者剩余是指消費者消費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愿意支付
本文我們將從以下幾個部分來詳細介紹如何計算消費者剩余:根據供求曲線計算消費者剩余、定義關鍵概念、參考
經濟學家用”消費者剩余“(也叫消費者盈余)這個名詞,來描述消費者愿意購買商品或者服務的金額和實際市場價格的區別。特別是,當消費者愿意花多于所付的實際價格去購買商品或服務時,消費者剩余就會產生。看看步驟一,學習怎樣計算消費者剩余吧。部分 1根據供求曲線計算消費者剩余
高等數學中學過積分求面積的方法,算是個常識吧,微積分書里有這內容,經濟學里不用特別再詳細講這個方法。
第1步:作一個x/y曲線圖,比較價格和質量,根據上面所提到的,經濟學家就是用曲線圖來比較市場供求的關系,因為消費者剩余就是在以上關系上進行計算的,我們在計算中將要用到這種圖表。
消費者剩余: 按邊際效用理論,消費者對某一商品愿意支付的價格,在于他對該商品的效用評價。但往往市場上得實際價格并不等于他愿意尺幅的價格,消費者為消費某種商品而愿意支付得總價值與他購買該商品時候的實際支出之間就有一定的差額,這個差
根據以上所提,建立y軸表示價格P,x軸表示商品數量Q。
首先看定義:消費者剩余 消費者為取得一種商品所愿意支付的價格與他取得該商品而支付的實際價格之間的差額。產生差額的原因在于:除最后一單位外,該商品用貨幣表示的邊際效用(以美元表示)都大于其價格。在一定條件下(利用需求曲線圖),消費
第2步:供求曲線是為要售出的商品或者服務而建立的,每種商品或者服務的供求曲線都不同,但是要很精確地反映需求(就消費者潛在消費力而言)和供給(已購買的商品),換句話來說,x=1,需求會很大,因為第一批商品的利潤是最高的,x=2,需求就會稍微下降,因為下一批商品的邊際效用線在一定程度上會下降,以此類推。
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相交 過交點畫一條水平線和縱軸相交 得到對應的價格就是實際支付價格 那么 需求曲線、縱軸、水平線 組合圍成的那個三角形 就是消費者剩余 供給曲線、縱軸、水平線 組合圍成的那個三角形 就是生產者剩余 一般來說 消費者剩余和
舉個例子,比如說消費者要買一些披薩充饑,如果他一開始非常餓,我們可以說他買的第一塊披薩對他來說可能值60元——因為他太餓了,所以他會愿意花那么多錢來買。第二塊買的披薩可能值51塊錢,以此類推,這些點可以連成線,展示出隨著消費者買的披薩數量增加而下降的需求曲線。在這個案例中,供給量會線性增加——每多買一塊披薩,供給增加一單位。
生產者剩余是指由于生產要素和產品的最低供給價格與當前市場價格之間存在差異而給生產者帶來的額外收益,也就是生產要素所有者、產品提供者在市場交易中實際獲得的收益與其愿意接受的最小收益之間的差額。從幾何的角度看,它等于供給曲線之上和
第3步:Q,購買商品的數量。
后半句錯啊 保留價格是消費者自己心目中的價格,跟現實市場價格無關, 而且每個人心中保留價格不可能都為市場價格這個值點上 只要它大于市場價格,消費者剩余就不為0
現在,在x軸上標記出符合購買商品數量的點,這將會成為一條垂直的線,這條線會過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交點。就如上所述,因為消費者等到下一批沒有邊際效用的商品出來了才會買。經過該點,消費者的額外商品需求會比購買額外商品的利潤更高。
就是說,如果政府征稅,那么對消費者和生產者剩余會有什么影響。 途中,由于征稅,使得成本上升,進而供給減少,形成新的均衡點。 a部分是消費者剩余的減少,b部分是生產者剩余的減少,這兩部分也就是消費者和生產者承擔的稅負;中間的三角形是
在我們的披薩例子里,如果我們的消費者買了4塊披薩來充饑,每一塊都沒有上一塊令他滿意,假設第五塊披薩沒有利潤,我們就在x=4這里做一條垂線。
不同消費者對同一件商品的評價不同,各自的評價可以作為對該商品的支付上限,如果賣家叫價高于買家評價,則交易不能發生。由于買家評價不同,賣家以同一價格將商品賣給不同消費者時,消費者的實際支付與評價之間存在差值,該差值對于消費者來說
第4步:P,每一批食物的價格。
①生產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生產者剩余等于廠商生產一種產品的總利潤加上補償給要素所有者超出和低于他們所要求的最小收益的數量。從幾何的角度看,它等于需求曲線之下、供給曲線之上的區域。 ②生產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是指賣者出售
下一步,在y軸上找到已購買商品的價格,過該點作垂線,這條線會經過供求曲線的交點,超過這個交點,商品的價格就過高,以至于不能客觀反映購買額外商品的邊際效用了。
消費者剩余計算的是那個三角形的面積,而三角形面積=0.5*長*寬 所以會有個0.5
在我們披薩案例中,假設每片披薩是24元,這樣的話我們就在24元的點上作垂線,來表示每個單位的價格。我們不能在Y=24上作垂線,因為我們總共花了24 x 4=96元,這不是每個單位的價格,而是4個單位的價格。
消費者剩余:消費者為購買一種商品愿意支付貨幣量減去他實際支付量的節余部分。比如:張三想買一臺1000元的空調,但買回來只花了800元,1000-800=200,這200元就是消費者剩余。
第5步:在價格線和需求曲線的頂部找到三角區。
怎么求消費者送魚?這個題嗯,要看你的這個題的具體情況,要根據各種關系來求算才行
這塊地方代表著總消費者剩余,反映出消費者因為沒有被強迫付更多的錢而省下來的金額。假設供求曲線這塊區域會形成一個直角三角形,這樣你就可以用三角形面積公式((1/2)B×H
需求曲線已經給你了,只要畫個圖就行: 我畫得有點丑,將就著看看。 如果P=5,那么此時Q=20,消費者剩余是紅色三角區域,面積可以輕松算出來為100 如果P=7,那么此時Q=16,消費者剩余是藍色三角區域,面積可以輕松算出來為64 第四問:如果收費7
)算出這塊區域的面積。
應該用后者。 而且,你的公式有些問題。假設均衡點事(P1,Q1)的話,那么如果Q方程是線性的話,那么 CS = 1/2*(P0-P1)*Q1。
換句話說,需求線左邊的最高點到交點的距離乘以Q,然后再除以2。
可以的,積分需求曲線算出消費者所愿意付出的代價,價格乘以數量即為實際付出的,多余的就是消費者剩余
在披薩案例中,我們會分別用需求線中最高點(60元)以及價格線(24元)乘4倍(買的塊數)得到144元。
不能,從定義來解釋,消費者剩余是消費者為取得一種商品所愿意支付的價格與他取得該商品而支付的實際價格之間的差額。只所以不會出現負數在于:除最后一單位外,該商品用貨幣表示的邊際效用(以美元表示)都大于其價格。也就是說只有你買了以后
這代表著消費者因為買4塊披薩而帶來的“總消費盈余”,這是每個人買的遞減的消費盈余的總量。
把p=20劃一條橫線,q=20劃條豎線,橫線以下s以上的三角形面積是生產者剩余。 消費者剩余是橫線以上,d以下,豎線以左的梯形。由于p=20時生產者只愿意供應20量,因此消費者只能買到20的量,豎線右邊到d,s均衡點的小三角形是凈損失。總剩余等于消
部分 2定義關鍵概念
公式: 消費者剩余=買者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一買者的實際支付價格 生產者剩余=賣者得到的收入一賣者的實際成本 總剩余=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買者的評價—賣者的實際成本 【概念】: 消費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又稱為消費者的凈 收益,是指
第1步:弄懂消費者剩余。
消費者是不定值:,因為你的產品在特別好,特別吸引人的條件下,不定會有多少人買,"說不定已去逝的人用的著的,也會買."當然算是他買,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所以消費者剩余是不定值!
消費者剩余的廣義定義就是在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實際價格的“總價值”和“總價值收入”之間的差別,換句話來說,如果消費者用更低的價格買到一件很值的商品,消費者剩余便代表著“節省的金額”。
消費者剩余是指消費者消費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與這些商品的實際市場價格之間的差額。馬歇爾從邊際效用價值論演繹出所謂“消費者剩余”的概念。范里安提出了關于消費者剩余的幾種計算方法。消費者剩余是衡量消費者福利的重要指標
簡化案例,來假設消費者想買一輛二手車,他的預算為6萬元。如果他買了一輛3萬6的車,我們可以說他的消費者剩余就是2萬4千元。換句話來說,那輛車對他來說值6萬,但是他節省了2萬4千元,可以用來買其他東西。
消費者剩余是指消費者消費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與這些商品的實際市場價格之間的差額。馬歇爾從邊際效用價值論演繹出消費者剩余的概念。范里安提出了關于消費者剩余的幾種計算方法。消費者剩余是衡量消費者福利的重要指標,被廣
第2步:弄懂需求規律。
消費者剩余是需求曲線以下和代表市場價格的線段以上的區域。也就是需求曲線和P/Q軸所成三角形的面積。 由題意可知:均衡價格P=10 當P=0時,Q=200 求點P(10,0)和點Q(0,200)與P、Q軸所成三角形面積=1/2*10*200=1000 即消費者剩余為1000
大多數人聽到“供給與需求”這個短語,就會聯想到有”看不見的手“在主導市場經濟,但是很多人不能充分理解這些概念的內涵。“需求”就是在市場上對某件產品或者某項服務很熱衷。總的來說,如果所有因素都相等,需求量會因為價格上升而下降。
消費者剩余是指消費者消費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與這些商品的實際市場價格之間的差額。馬歇爾從邊際效用價值論演繹出所謂“消費者剩余”的概念。范里安提出了關于消費者剩余的幾種計算方法。消費者剩余是衡量消費者福利的重要指標
比如說一個公司要發布一臺新電視模型,他們在新模型上的花費越高,電視賣光的期望值就越低。這是因為消費者已經在消費金額上做出了,要買更貴的電視,他們可能要放棄其他獲能得利益更大的事情(雜貨店、汽油、房貸等等)。
消費者剩余:消費者為購買一種商品愿意支付貨幣量減去他實際支付量的節余部分。比如:張三想買一臺1000元的空調,但買回來只花了800元,1000-800=200,這200元就是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生產者出售一種商品得到的收入減去成本所賺的利潤。
第3步:明白供給規律。
消費者剩余:消費者為購買一種商品愿意支付貨幣量減去他實際支付量的節余部分。比如:張三想買一臺1000元的空調,但買回來只花了800元,1000-800=200,這200元就是消費者剩余。
相反,供給規律意味著高價的產品或者服務就會帶來更大的供給,關鍵是賣東西的人會想賣很多昂貴產品,來獲取盡可能多的利益,所以如果一種特定類型商品或者服務有利可圖,生產商就會加速生產。
比如說母親節前夕,郁金香會變得很貴,為了響應母親節,種郁金香的農夫們就會投入更多的郁金香到母親節這個活動中,他們會盡可能地生產更多的郁金香,來抓緊這個買高價的時機。
第4步:讀懂供求幾何圖。
經濟學家表示供給和需求的常用方法就是二維x/y圖線,通常把x軸設定為Q,市場上商品的數量,y軸設定為P,商品價格。需求線是一條從左向右、向下傾斜的曲線,供給線是一條從左邊底部至右邊頂端的曲線。
供求曲線的交點是市場均衡的點,換句話來說,這個點就代表著生產商所生產的產品數量等同于消費者需要的數量。
第5步:明白邊際效用。
邊際效用是消費者由于消費額外單位的商品或者服務,而帶來的滿意度的增長,一般而言,商品或者服務的邊際效用是服從于遞減規律的——換句話說,每個額外的消費單位都只會為消費者提供越來越少的利益。最后商品或者服務的邊際效用就會消失,對消費者來說,購買額外單位的產品就不值了。
比如說,一個消費者饑腸轆轆,她去餐廳點了一個30元的漢堡,吃完漢堡還是有點餓,所以她又點了一份30元的漢堡。第二個漢堡的邊際效用就比第一個低——它緩解饑餓的滿意度比第一個漢堡更低,此時因為消費者已經吃飽了,她就不會再買第三個漢堡了,因此第三個漢堡對她來說沒有邊際效用。
參考
http://www.investopedia.com/university/economics/economics3.asp
http://www.investopedia.com/university/economics/economics3.asp
http://www.investopedia.com/exam-guide/cfa-level-1/microeconomics/marginal-benefit-cost.asp
http://welkerswikinomics.wetpaint.com/page/Consumer+and+Producer+Surplus
http://www.econmodel.com/classic/terms/consumer_surplus.htm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微觀經濟學中的消費者剩余怎么理解
不同消費者對同一件商品的評價不同,各自的評價可以作為對該商品的支付上限,如果賣家叫價高于買家評價,則交易不能發生。由于買家評價不同,賣家以同一價格將商品賣給不同消費者時,消費者的實際支付與評價之間存在差值,該差值對于消費者來說是額外的剩余(通俗一點,消費者認為自己賺到了,本來這件商品認為值5元,現在只賣3元,則差值2元為消費者剩余)
生產者剩余和消費者剩余到底怎么確定
①生產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生產者剩余等于廠商生產一種產品的總利潤加上補償給要素所有者超出和低于他們所要求的最小收益的數量。從幾何的角度看,它等于需求曲線之下、供給曲線之上的區域。 ②生產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是指賣者出售一種物品或服務得到的價格減去賣者的成本。如電影公司提供一部電影的成本是5元,可票價是20元,那么生產者剩余是15元。生產者剩余衡量生產者所得到的額外利益。 生產者剩余也可視為經濟地租。 消費者剩余:消費者為購買一種商品愿意支付貨幣量減去他實際支付量的節余部分。比如:張三想買一臺1000元的空調,但買回來只花了800元,1000-800=200,這200元就是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生產者出售一種商品得到的收入減去成本所賺的利潤。本回答被提問者采納
關于消費者剩余的計算問題
消費者剩余計算的是那個三角形的面積,而三角形面積=0.5*長*寬 所以會有個0.5...
消費者剩余是什么意思?
消費者剩余:消費者為購買一種商品愿意支付貨幣量減去他實際支付量的節余部分。比如:張三想買一臺1000元的空調,但買回來只花了800元,1000-800=200,這200元就是消費者剩余。
怎么求消費者剩余?
是指買者的支付意愿減去買者的實際支付量。消費者剩余衡量了買者自己感覺到所獲得的額外利益。簡單地說,就是買者賣者都希望從市場活動中獲得收益。追問那請問圖片上怎么算出來的呢?這里有p1和p2,我就不會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