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代碼: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int a[100],temp; int max1=0,max2=1; int p[100]={0},z=0; //利用rand函數產生一個隨機數組 srand((unsigned)time(NULL)); for(int i=0;i
求出一組數的眾數很簡單。一組數的眾數是這組數中出現最頻繁的數。如果你想知道如何求出一組數的眾數的話,你只需把這些數字升序列出,然后找出出現次數最多的數字就可以了。以下是具體方法。
數組排序可以不用指針。你把數組定義成全局變量,比如說a[10001];然后調用我給你的快排程序就行了,這個程序可以背下來,很有用的。 void qs(int L,int R) { int i=L,j=R,mid=a[(L+R)/2],t; while(i
第1步:把這組數寫下來。
數據區域為A1:A100 中位數: =MEDIAN(A1:A100) 眾數 =MODE(A1:A100) 極差 =MAX(A1:A100)-MIN(A1:A100) 方差: =VAR(A1:A100) 這只是基于樣本的方法,而其它方差,可以參考EXCEL的VARA,VARP,VARPA
寫下這組數是求眾數的第一步。你只需把這組數按原本的順序寫下來就可以了。假設這組數是:18, 21, 11, 21, 15, 19, 17, 21, 17。
源代碼: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int a[100],temp; int max1=0,max2=1; int p[100]={0},z=0; //利用rand函數產生一個隨機數組 srand((unsigned)time(NULL)); for(int i=0;i
你可以把最小的數11寫在新的一行,來開始給這組數排序。
計算方法 1,觀察法 若數據已歸類,則出現頻數最多的數據即為眾數;若數據已分組,則頻數最多的那一組的組中值即為眾數。用觀察法求得的眾數,一般是粗略眾數。 2,金氏插入法 根據計算公式:或式中L 表示眾數所在組的精確下限,U 表示眾數所在
第2步:從小到大排列這組數字。
我的excel版本是2010的,按下面截圖方法做! 1、首先,用=COUNT(MODE.MULT()) 算出有幾個眾數; 2,然后,結果是多少就選中同一列幾個單元格,例如示例中3個,就選中同一列3個單元格, 注意是同一列哈,如果要同一行的話,還得用transpose函數;
要做到這一點,找出這組數中最小的數,本例中為11;從頂部這一數列劃掉它,并把它寫在新數列的開頭。接下來找出下一個最小的數,本例中為15;從頂列劃掉它,并把它接著寫在新的列中。之所以要劃掉頂列中的數字,是為了防止你在新的數列中誤把它們多寫幾次。
眾數: 一般來說,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就叫這組數據的眾數。 例如:1,2,3,3,4的眾數是3。 但是,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個數出現次數都是最多的,那么這幾個數都是這組數據的眾數。 例如:1,2,2,3,3,4的眾數是2和3。 還有,如果
完成這一步后,新數列應該是:11, 15, 17, 17, 18, 19, 21, 21, 21。
一、方法: 1、眾 數:頻率分布直方圖中最高矩形的底邊中點的橫坐標 。2、算術平均數:頻率分布直方圖每組數值的中間值乘以頻數相加。3、加權平均數:加權平均數就是所有的頻率乘以數值后的和相加。4、中位數:把頻率分布直方圖分成兩個面積相等
第3步:數出每個數字重復的次數。
數列存在X中 [M,F,C] = mode(X); if F==1 disp(沒有從數); else disp(C{1}); end
寫出每個出現的數字,在它們邊上分別寫出它們出現的次數,這樣我們就得到了數組中每個數出現的次數。把數字升序排列之后,這一步更容易了。
你是問求數組有多少個數? 這個情況比較多,看你的數組是什么初始化的了。 如果眾數是一種數,麻煩給出定義。
11出現了一次,15出現了一次,17出現了兩次,18出現了一次,19出現了一次,而21出現了三次。
中位數為65,眾數為65,平均數為67。 由10×0.03+5×0.04=0.5,所以面積相等的分界線為65,即中位數為65。 由頻率分布直方圖可知,65的頻率占到0.04,所以眾數為65。 平均數為95×0.05+85×0.1+75×0.15+65×0.4+55×0.3=67。 拓展資料: 在直角
第4步:確定數據組中出現最頻繁的值(或多個值)。
這兩組數據的組中值75、85都是眾數,即共有兩個眾數。統計指標中,眾數具有不唯一性。也就是說,一組數據中,可能有一個眾數、兩個眾數,或者沒有眾數。
這個最常見的值就是數組的眾數。在這個例子中,21是唯一一個出現了三次的數,所以眾數就是21。如果出現最多次數的數不止一個(比如,如果這組數中11和21都出現三次)的話,那么這兩個數都是眾數,這組數是雙峰的。有三個眾數的數組是三峰的;等等。當你確定了數組中出現最頻繁的值(或多個值),你就找到了眾數。
先假設這不是做競賽題,只是做作業,先求開一個等大的數組,存一下原數組中每一個數出現的次數 另開一個數組(事先開好,或者申請一下內存),比如叫Ans_Num,然后再設兩個變量,一個是眾數個數計數器叫做Num_Cnt,一個是眾數出現次數最大值計數
小提示
如果所有的數字都只出現了一次,那么這組數沒有眾數。
求A列的: 平均數: AVERAGE(a:a) 中位數: MEDIAN(a:a) 眾數: MODE(a:a)
有可能有不止一個眾數。
中位數:將一組數據按大小依次排列,把處在最中間位置的一個數(或最中間位置的兩個數的平均數)叫做這組數據的中位數。中位數的大小僅與數據的排列位置有關。因此中位數不受偏大和偏小數的影響,當一組數據中的個別數據變動較大時,常用它來描
你需要準備
鉛筆或水筆
紙
參考
http://www.mathsisfun.com/mode.html
【中位數】又稱中值,英語:Median,統計學中的專有名詞,代表一個樣本、種群或概率分布中的一個數值,其可將數值集合劃分為相等的上下兩部分。對于有限的數集,可以通過把所有觀察值高低排序后找出正中間的一個作為中位數。如果觀察值有偶數個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根據頻率分布直方圖怎樣求平均數,眾數,中位數?
一、方法:
1、眾 數:頻率分布直方圖中最高矩形的底邊中點的橫坐標 。
2、算術平均數:頻率分布直方圖每組數值的中間值乘以頻數相加。
3、加權平均數:加權平均數就是所有的頻率乘以數值后的和相加。
4、中位數:把頻率分布直方圖分成兩個面積相等部分的平行于Y軸的直線橫坐標。
二、擴展資料:
1、頻率直方圖(frequency histogram)亦稱頻率分布直方圖。統計學中表示頻率分布的圖形。在直角坐標系中,用橫軸表示隨機變量的取值,橫軸上的每個小區間對應一個組的組距,作為小矩形的底邊;縱軸表示頻率與組距的比值,并用它作小矩形的高,以這種小矩形構成的一組圖稱為頻率直方圖。
2、圖形:
matlab如何找出一列數組中的所有眾數,例如[1,3,3,4,4,5,6,6]的眾數為[3,4,6],只用mode函數只能得到[3]
數列存在X中 [M,F,C] = mode(X); if F==1 disp('沒有從數'); else disp(C{1}'); end本回答被提問者采納
怎么用c語言編一個算法求一個數組中的眾數個數? 謝謝幫忙!!!
你是問求數組有多少個數?
這個情況比較多,看你的數組是什么初始化的了。
如果眾數是一種數,麻煩給出定義。
已知一組數據的頻率分布直方圖如下.求眾數、中位數、平均數.
中位數為65,眾數為65,平均數為67。
由10×0.03+5×0.04=0.5,所以面積相等的分界線為65,即中位數為65。
由頻率分布直方圖可知,65的頻率占到0.04,所以眾數為65。
平均數為95×0.05+85×0.1+75×0.15+65×0.4+55×0.3=67。
拓展資料:
在直角坐標系中,橫軸表示樣本數據的連續可取數值,按數據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把樣本數據分為m組,使最大值和最小值落在開區間(a,b)內,a略小于樣本數據的最小值,b略大于樣本數據的最大值。組距為d=(b-a)/m,各數據組的邊界范圍按左閉右開區間,如[a,a+d),[a+d,a+2d),……[a+(m-1)d,b)。
縱軸表示頻率除以組距(落在各組樣本數據的個數稱為頻數,頻數除以樣本總個數為頻率)的值,以頻率和組距的商為高、組距為底的矩形在直角坐標系上來表示,由此畫成的統計圖叫做頻率分布直方圖。
參考資料:頻率分布直方圖-百度百科
怎么求這個的眾數
應該41或者26看你怎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