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在網絡上流傳新能源汽車比燃油車污染更嚴重的說法。對此,廣東省生態環境廳進行了辟謠,稱新能源汽車對大氣質量的影響更小。辟謠中還顯示,“新能源汽車比燃油車更容易起火燃燒?”,根據科普,這一說法為不實信息,新能源汽車發生起火事故的概率并不比燃油車高。新能源汽車起火事故的原因中,動力電池自燃占比為31%,隨著電池制造技術的成熟和整車制造水平提升,新能源汽車自燃概率也在逐漸降低。
辟謠中指出,新能源汽車起火的概率并不比燃油車高,而動力電池自燃占比為31%。同時,新能源汽車的續航受環境、路況、駕駛習慣等多種因素影響,不存在不能跑高速或開空調等問題。此外,新能源汽車輻射量在安全范圍內,符合國家標準的正規測試可以保證車上電子產品的電磁輻射水平在國家標準之內。
國家對電磁輻射有嚴格的限值要求,任何車輛在上市前都要進行“EMC測試”,即對電子產品在電磁場方面干擾大小和抗干擾能力的綜合評定。目前使用的國家標準磁場輻射安全標準限值定為100uT,電場輻射安全標準為5000V/m,而新能源汽車前排磁場輻射一般為0.8-1.0uT,后排為0.3-0.5uT,電場輻射小于5V/m。
新能源汽車的輻射主要來自于電池、電機和電控系統。其中,電池是主要的輻射源。在充電和放電過程中,電池會向外輻射電磁波,形成電磁輻射。此外,電機和電控系統也會產生電磁輻射。不過,與傳統的燃油車相比,新能源汽車的電磁輻射水平要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