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端午假期,在廣東珠海海邊的巖石上,有三個人站在巖石上,手里拿著用竹葉包裹的粽子,不斷將它們扔向洶涌的海水。這一景象引起了路過的拍攝者的好奇心,他迅速拿出手機記錄下整個過程,并對此表示不解。
這個視頻在網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評判。許多網友對這種行為感到疑惑,認為他們從未聽說過這樣的習俗。他們覺得端午節應該是一個歡樂祥和的節日,而不應該進行這種看似無聊的舉動。
除了對節日意義的質疑,還有人關注到這種行為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問題。其中一位網友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有的粽子是用繩子綁緊的,扔進海里,萬一被魚類吞食,它們能消化嗎?”
另一些網友則解釋了這個習俗的來歷:在古代,粽子是用來投喂江河中的魚類,以免它們吃屈原的遺體。當時因為糧食緊張,無法將粽子直接投入江河,所以人們選擇了在海邊進行這個儀式。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們對環境的關注增加,這一習俗可能需要重新審視和調整。
端午小知識
端午節源于古代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的圖騰祭祀,是先民創立用于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在戰國時期的時候,愛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的時候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后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主要的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采草藥、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放紙鳶、飲蒲酒、雄黃酒、朱砂酒、打馬球、跳鐘馗、斗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