蟄蟲初醒,天氣漸暖,雨水增多。我國部分地區有吃梨的習俗,“梨”諧音“離”,意在讓蟲子遠離莊稼,獲得豐收年景。
驚蟄的物候現象令人著迷,古人觀察到鷹變為斑鳩,這其實是因為鳩和小型鷹的外觀相似,古人誤以為春天的杜鵑、斑鳩是由秋天的老鷹變化而來。驚蟄不僅是春耕的開始,也是各種習俗的展現。
在陜西,人們會吃炒豆,而在閩南地區則會煮毛芋子,寓意著炒蟲、吃蟲,希望驅逐害蟲,保護農作物。此外,一些地方還有吃梨的習俗,這不僅是因為梨的口感和營養價值,更因為梨在中醫中有潤肺止咳、清熱化痰的功效,非常適合驚蟄時節干燥的氣候。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它標志著春天的到來,冬眠的動物被春雷喚醒,大地開始回暖。這個時節,不僅是農事活動的重要時刻,也是人們感受大自然變化、調整生活習慣的關鍵時刻。吃梨這一習俗,就是人們根據時節的變化和自身的需要,調整飲食習慣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