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次比較系統地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識形態》。
2.被譽為“工人階級的圣經”的著作是《資本論》。
3.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是實踐性。
4.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對立的根本點是世界本原問題。
5.哲學上的物質范疇與自然科學關于具體的物質形態和物質結構概念之間的關系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不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也不是系統與要素的關系。
6、事物的普遍聯系和運動、變化、發展的聯系:
運動:說明事物是變動不居的,標志變化的哲學范疇;
變化:說明物質不僅有量的增減,而且有質的飛躍;
發展:指事物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前進性變化或不斷更新的過程。
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特征。
7、人的自覺活動與規律的關系:規律是客觀的,規律是人可以認識的,規律是可以為人所利用、駕馭的,人們雖然可以利用規律,改變規律起作用的條件、實現的形式,但決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
8、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統一性原理的意義:掌握必然性是科學認識和實踐的基礎,認識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獲得自由。重視偶然,利用有利的偶然、機遇,避免不利的偶然、機遇,經過偶然掌握必然。既要反對只承認必然性,完全否認偶然性的唯物主義形而上學機械決定論觀點或客觀唯心主義的宿命論觀點,也要反對只承認偶然性,根本否定必然性的唯心主義非決定觀點。
9、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感性中滲透著理性的因素。比如,具有不同知識背景( 理性認識不同 )的觀察者觀察同一事物,會得出不同的觀察結果,即觀察結果里有不同知識背景的影響。理性中滲透著感性的因素。
10、凡是現存的,都是應當滅亡的。( 唯物辯證法觀點 )
11、邏輯證明不能回答結論是不是符合客觀實際的問題。
12、真理的客觀性并不是保存后關閉說真理本身就是客觀事物,也不是說它沒有主觀形式,而是說它所反映的內容是客觀的。
13、在整個上層建筑中,政治上層建筑居主導地位,其重要是國家政權。
14、歷史是無數個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的合力。
15、簡單商品生產發展到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新階段的標志是勞動力成為商品。
16、兩種不同的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互相交換的原因在于,這兩種商品都凝結了一般人類勞動。
17、馬克思說的沒有質的區別的人類勞動是指抽象勞動。
18、決定商品價值量的,不是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而是社會要勞動時間。( 所以不能說,一個人越懶,越不熟練,他的商品就越有價值 )
19、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作為其他一切矛盾基礎的矛盾是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
20、不變資本是以生產資料形態存在的資本,它通過工人的具體勞動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其價值量不會大于它原有的價值量。所以說,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轉移生產資料的價值。
21、勞動力自身的價值不是由具體勞動轉移的,也不是由具體勞動新創造的,而是由抽象勞動新創造的,勞動力新創造的價值大于勞動力自身的價值。
22、勞動力商品在使用價值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它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源泉,它在消費過程中能夠創造新價值,而且這個新的價值比勞動力本身的價值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