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7日至8日
2020年3月31日,教育部發布《關于2020年全國高考時間安排的公告》,202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簡稱“高考”)延期一個月舉行,考試時間為7月7日至8日。湖北省、北京市可根據疫情防控情況,研究提出本地區高考時間安排的意見,商教育部同意后及時向社會發布。
2020年3月31日,教育部發布《關于2020年全國高考時間安排的公告》,高考延期一個月舉行,考試時間為7月7日至8日。具體科目考試時間安排為:7月7日,語文9:00至11:30;數學15:00至17:00。7月8日,文科綜合/理科綜合9:00至11:30;外語15:00至17:00。
《公告》稱,湖北省、北京市可根據疫情防控情況,研究提出本地區高考時間安排的意見,商教育部同意后及時向社會發布。
截至目前,高考仍然是中國公信力最高的國家考試制度,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
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發展歷史,也是高考不斷改革和實踐探索的歷史。從1952年的首次全國統一高考,到1977年恢復高考、1999年高校擴招,再到2014年國務院發文正式啟動新一輪高考改革,作為中國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考一直在順應經濟社會的需要,積極調整,承擔起科學選拔人才和促進社會公平的重任。
1949-2020年中國高考變遷歷史回顧
●1949年高等學校單獨招生。
●1950年同一地區高校聯合招生。
●1951年以全國大行政區范圍統一招生。
●1952年全國統一招生:
1952年6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發布《關于全國高等學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規定》,規定所有高等學校實行統一招生考試。1952年7月17日,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委員會編印了《升學指導》一書,其中《全國高等學校一九五二年暑期統一招生簡章》明確報名日期暫定8月6、7、8日三天,各大行政區可根據具體情況提前或延后辦理。
志愿填報
首次高考規定凡應屆畢業生應盡可能采取集體報名方式。投考志愿分系科志愿和學校志愿兩種。填報志愿的辦法是先系科后院校,系科志愿可填報3個,每個系科志愿可填報院校志愿5個。3個系科志愿應全部填寫,每個系科志愿后的5個學校志愿應盡量填寫。學校志愿可填本區或外區學校,但所填外區學校不得超過所填學校志愿總數的1/3。此外,還有“指導志愿”欄,是當3個系科志愿均不能錄取時,由招生委員會酌情分配至適當系科的候補。
考試科目和時間
1952年8月15、16、17日三天,舉行了首次全國統一高考。每個科目考試時間為1小時40分鐘,每半天考兩科,上午考試時間為7:30-9:10和9:30-11:10,下午是2:00-3:40和4:00-5:40。15日上午考國文和數學,下午考化學和中外史地;16日上午考物理和常識,下午考生物和外國語(俄、英);17日安排加試筆試和術科。每個考生必須參加所有8個科目的考試,報考文法財經等院校(系),政、國、外、史四科分數之和占60%,數、理、化、生四科分數占40%;報考理工農醫等院校(系)采計分數的科目及比例正好相反。藝術、體育等院校(系),前四科分數之和占總分的40%,后四科分數之和占總分的30%,加試術科成績占總分的30%。
具體考試內容
首次高考實行全國統一命題,制定統一的參和評分標準,各大行政區招生委員會組織考試、評卷,錄取工作在北京,由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委員會主持進行。此次高考的命題原則為:“考試的主要目的是測驗投考者有無入有關系科的準備條件,絕不應出奇僻及超出中學范圍的試題。”“試題要顧及全國高中畢業生的一般程度……”高考作文題為《記一件新人新事》、《我投入祖國懷抱》,兩題擇一,文體為記敘文,國文總分100分,作文占50分。英語總分也是100分,其中閱讀測驗占40%,漢譯英占60%。漢譯英為10個句子,如“我們的祖國是多么的偉大啊!”“封建制度已經被消滅。”中外歷史科總分為50分,同樣帶有濃厚的時代色彩,如名詞解釋包含“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遵義會議”等,填充題、改錯題也往往涉及農民起義、馬恩著作、蘇維埃政權等。
●1966年“文化大”開始,廢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
●1971年高等學校逐步舉辦試辦班,恢復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畢業即可,但須 經過兩年以上勞動鍛煉,廢除招生考試,改為“自愿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 學校復審”。工農兵大學生由此出現。
●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當年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談會,討論參加高考的學生資格。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當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座談會舉行,確定高考招生辦法。具體包括:1、勞動知識青年和應屆高中畢業生都可以報名;2、具有高中畢業的文化程度才可以報名,而且必須通過大學入學考試;3、審查主要看本人表現,破除唯“成分論”;4、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取。
●1977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正式恢復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的制度。據統計,當年的報考人數570萬,錄取人數27萬人,錄取率4.7%。
●1977年11月3日,教育部、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出《關于1977年招收研究生的通知》。“文化大”期間長期中斷的招收培養研究生的工作從此開始恢復。1979年,高等學校單獨招生。
●1978年恢復后的第一場高考,教育部門的統計顯示,當年全國就有570萬人參加了高考,錄取了27萬人,錄取比例為27:1。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規定在中央部門或國防科工委系統所屬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實行面向農村或農場、牧場、礦區、油田等艱苦行業的定向招生。
●1985年,教育部規定:可以從參加統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數國家計劃外的自費生。一向由國家“統包”的招生制度,變成了不收費的國家計劃招生和收費的國家調節招生同時并存的“雙軌制”。同年,從美國引進標準化考試,并于當年首先在廣東省進行了英語、數學兩科的試點。
●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總體趨勢向減少高考科目方向發展。先是將理科7門、文科6門各減為3+2共5門,上海則實行3+1方案。同年,國家教委決定在北京大學等43所高等學校進行招收保送生的試點。
●1989年8月,國家教委決定將標準化考試逐步在全國推行。
●1996年,中國高等教育試行并軌招生,高校學費開始增加。后續幾年中,高校學費年增長幅度達到了30%,甚至50%。2000年,一直由國家“全包”的師范專業也實行收費,招生并軌改革完成。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軌改革。
●1999年,擴大高校招生規模,并揭開了新一輪高考改革的序幕。教育部開始推行“3+X”科目考試方案。廣東省率先開始在高考科目設置和考試內容上進行改革。目前全國大多省區市均實行了“3+X方案。”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進行了春季招生的改革。2001年,北京、上海、安徽和內蒙古自治區繼續進行了此項改革。
●2001年,教育部出臺新政策,允許25周歲以上公民參加高考,徹底放開高校招生的年齡。
●2001年,江蘇省3所高校率先實行了“自主招生”的試點工作。截至2007年,已有53所高等院校開始自主招生。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歷史性的第一次全面實現了網上錄取,全國網上錄取新生率達到了85%。
●2003年,北大、清華等22所高校被賦予5%的自主招生權。2006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擴大到了53所。同年,教育部允許香港高校在內地自主招生。實施了20多年的7月高考制度終于迎來變革,高考時間提前1個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日(個別省份會有所延長,如江蘇、廣東),高考告別酷暑。
●2007年,山東、寧夏、廣東、海南4省區作為全國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首批實驗區,即將迎來課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 *2007年3月5日,總理在十屆全國五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師范生免費教育重返大學校園。
●2008年四川大地震,四川地震重災區的高考向后推遲約一個月,并且取消外語科聽力考試。
●2012年,全國共有16個省市試行自主命題,其余15個省區市采用國家統一命題。
●2014年,上海、浙江兩地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將文理科變為選考3門科目,同時考試次數由1次變成1+2(選考),選考實行賦分制度。
●2016年,除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5省市外,其余26個省份均選擇全國統一命題試卷。全國大部分省市自治區陸續出臺新的高考改革時間表。
●2017年,被稱為“新高考元年”。新高考在浙江、上海兩地展開,高考綜合改革試點進入關鍵時刻。兩地的高考改革方案概括起來就是“兩依據一參考”和考試科目“3+3”。
●2020年,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202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以下簡稱“高考”)延期一個月舉行,考試時間為7月7日至8日。湖北省、北京市可根據疫情防控情況,研究提出本地區高考時間安排的意見,商教育部同意后及時向社會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