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常常會寫到誠信主題,而人們大多只知道誠信必不可少,卻不甚了解具體的真人真事。本篇指南給出6篇誠信故事與19條誠信名言,希望能為你的議論文寫作提供更多論據。
事實論據
曾子殺豬:古代曾子,為人很誠實。一天曾子的妻子上街,孩子鬧著要與母親同去。曾妻哄孩子說:“我上街回來給你殺豬吃。”她上街回家,見曾子準備殺豬,急忙勸阻說:“我只是哄哄孩子。”曾子說:“怎么能說謊呢!”說著便把豬殺掉了
晉文公以信服眾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晉國,攻打小國原,晉文公重耳,命令出征部隊只帶三天的軍糧,三天攻打不下,部隊就撤退。原國憑城固守,頑強抵抗,三天已到,未能攻下原國,晉文公文令撤退,軍隊統帥請求說:根據情報,原國已不能久守了,等原國投降后再撤。晉文公說:“信用,乃立國之本,百姓的依靠,為了得到原而失信于百姓,那是得不償失。”晉軍按晉文公命令撤退30里。原國聞訊后自愿投降了晉國。
李苦禪守信焚畫我國當代著名國畫大師李苦禪,為人重諾守信。他曾允諾一位老友索畫的要求。后因生病和另一些事情牽扯,耽誤了及時作畫 ,后來他的那位老友突然病故,他聞訊后,后悔不已。立即揮毫作“百蓮圖”鄭重地題款鈐印。隨后攜畫至后院,肅立焚燒,祭典亡靈。事后,他不無自麗地對兒子說:今后若再有老友索畫,要及時提醒我,做人可不能失信啊!
守信楷模周恩來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是一位“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有一年他視察農村,在座談會上認識了一位老農民張二廷。會后還專門訪問了張二廷的家,臨走時他緊握著總理的手請求總理抽空再來,周總理微笑著說:“有機會一定來,如果我不來,也一定派人來看望你。”在后來的幾年中,周總理不管多忙,每年都派專人去看望張二廷。
李嘉誠行商以誠信為本曾經有人問我,為什么我能將事業做大?答曰:無他,一字而已——信。這是在長江實業的總裁室里,面對《亞洲周刊》記者的話筒,李嘉誠的一番心語。他的肺腑之言,借助強大的無線電波,傳遍了世界,震蕩著我們的心靈。也許,李嘉誠沒有說出的另一句話是:對別人誠,就是對自己信。
河南省萬眾矚目的高考女狀元心中的悲喜交加無人知曉。數千元的學費對她平窮的家庭幾盡不堪重負。“精明”的廠家用一句“喝過”一萬元的“厚祿”妄想使她皈依名利。她堅決的“不”讓無數人肅然起敬。她就是唐黎。唐黎的鑒定令我欽佩。古人嘗有不為五斗米折腰之佳話,如今的她,滿懷著對大學的憧憬,對知識的渴望,身后是低矮的土屋,眼見著那數千元的物質門檻,但面對那令人鄙夷的廠家,毫不猶豫:“俺家窮,從來沒喝過那健腦口服液。如果我為貪錢說瞎話,今后我在社會上怎么做人呢?”她如是說。進大學,所取皆為“精神食糧”,如果用出賣誠信來交換,試問,一個沒有人格的高材生,有何用?而她,依舊前程似錦,依舊光華絢爛,依舊擁有青春的笑顏,純潔的心靈。學生有被破格錄取的,員工有被破格提拔的,什么格都可破,唯獨人格不可破!
理論論據
中心信,立身之本。明·薛宣《讀書錄》言而信,未若不言而信;行而謹,未若不行而謹。隋·王通《中說·周公》不負責任的,不能照辦的教訓多,則相信的人少。魯迅《難行和不信》信為民寶。章太炎《之道德》矢信矢忠,始終不渝。 孫中山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管子·樞言》 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老子》至誠則金石為開。漢·劉歆《西京雜記》萬善之首必曰信。譚嗣同《遺墨三篇》巧詐不如拙成。《三國志·魏書·程昱傳》
同心可斷金,首要重然諾。 董必武小信誠則大信立。《韓非子·外儲說上》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至誠則金石開。康有為《亂后罪言》
輕諾者信必寡,面譽者背必非。宋·林逋《省心錄》 能信不為人下。《左傳昭公元年》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史記·季布欒布列傳》推誠而不欺守信而不疑。宋·林逋《省心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