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推薦飲用棗花蜜水,棗花蜜中含有大量的果糖,可以快速補充體能抵御嚴寒,其大量的銅鐵礦物質還能補血益氣,增強人體抵抗力。推薦大家每日選用60°C左右的溫水沖泡蜂蜜水飲用,避免水溫過高導致蜂蜜中的營養物質被高溫分解破壞,從而影響其滋
立冬開始,進入冬季,萬物閉藏,中醫認為冬季養生應該順應自然,心宜為靜的基本原則。外界環境的變化不管如何巨大,要控制情緒,保持心理內環境的相對穩定和寬松,心態要樂觀、平和。要善于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遇事要豁達,想得開,量力而行,善于化壓力為動力,“忍怒以養陰”,做好自我心理的調節,只有如此才能促進身體健康。為了防治情緒病,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法。
曬太陽
傳統醫學理論十分重視陽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認為常曬太陽能助人體的陽氣。特別是冬季,由于大自然處于“陰盛陽衰”狀態,而順應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冬天常曬太陽,能起到壯陽氣、溫通經脈的作用。
立冬養生文化 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按我國傳統民間習慣,立冬,代表著冬季的開始。“冬者,天地閉藏,水冰地訴。”立冬養生除了要注意防寒保暖外,立冬進補飲食保健也很重要。 冬天的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使人體的甲狀腺素
光線療法
褪黑素能讓人意志消沉,并且還會造的思維遲鈍。強光可減少人體褪黑激素的含量;人們可通過調節黎明和黃昏的光線來改變人體褪黑激素的產生。科學家們研究出來一種模仿太陽光譜但是比戶內正常照明亮5倍的特殊光線。早晚置病人于距這種光線1米處,每天光療5小時,連續3天后,效果便能出現。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九個節氣,是冬季第一個節氣,為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此時太陽黃經為225度。立冬過后,我國大部分地區逐漸迎來寒冷的冬季。 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雄入大水為廈。”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
瑜伽調神補肝腎
1、蘿卜 “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人們經常用這句話來形容蘿卜在冬季的食療保健價值。蘿卜味甘性涼,冬季經常吃白蘿卜可以有效的調理肝火虛旺,清肺熱,利肝臟。不僅清涼去火,還可以起到解毒消炎的作用。胡蘿卜中富含芥子油和膳食纖
端坐在瑜伽墊上,閉眼呈智慧手勢狀調整呼吸5分鐘。雙腿并攏伸直,腳尖回勾,雙手抓著腳趾,身體慢慢向下壓,壓到自己的極致,保持5秒鐘,慢慢收回;雙腿伸直,向兩邊分開到極限,身體前傾,雙手牽引著身體向前方拉伸到極致。這兩個小動作可以有效拉伸膀胱經,暢通經絡,排除毒素,并有效補肝腎。
生命在于運動,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法;其次是食療,飲食要規律,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搭配飲食;再次是中藥調理,找個有經驗的中醫開方好好的調理一段時間。本人從小身體就不好,就是結合以上三種方法調理身體。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立冬養生 冬季養胃有什么方法
冬季養胃的幾個方法
1、擦小腹
兩手分別緊貼肚臍兩側,上下來回擦動,發熱為止。胃脹、腹痛的病人可選用,每日2—5次。肚臍兩側旁開2寸為天樞穴,這個方法能刺激此穴,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及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積食、嘔吐、腹瀉、便秘等。
2、喝桂花茶
古人認為桂花為百藥之長,可以“散冷氣”。桂花性溫味辛,煎湯、泡茶或浸酒內服,可以化痰散瘀,對食欲不振、痰飲咳喘、腸風血痢、經閉腹痛有一定療效。用桂花、紅茶做成桂花茶,有暖胃的功效,適宜冬天飲用。可以取7—10朵桂花,1—2克紅茶,用開水泡開,沒有糖尿病的人可根據自己口味添加少許紅糖,代茶飲。連續飲用7—14天,對冬季暖胃有很好效果。
3、控制酒量
少量飲酒能刺激胃腸蠕動,以利消化,亦可暢通血脈,振奮精神,消除疲勞,除風散寒。但過量飲酒,害處很多。李時珍曾言:“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津,生痰動火……”。飲酒過量,脾胃必受其害,輕則腹脹不消,不思飲食,重則嘔吐不止。老年人酗酒或長期大量飲烈性酒,更易導致腦出血、胃出血或肝壞死而損壽。
4、平心靜養
專家認為,胃病、十二指腸潰瘍等癥的發生與發展,與人的情緒、心態密切相關。因此,要講究心理衛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同時,注意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疲勞而殃及胃病的康復。
5、飲水擇時
想要護胃,必須要有足夠的胃液來消化,而早上起來胃酸比較濃,此時空腹進食會大致消化不良。建議早上空腹喝一杯白開水,餐前一小時也喝一杯白開水,能很好的稀釋胃液,達到酸堿平衡,e69da5e6ba907a686964616f31333363393663自然就不會影響消化了。
6、溫性食物最養胃
溫性食物有強身益氣,滋補腸胃的作用。太過熱性的食物會造成肝火、胃火旺盛,適得其反;過寒性的食物易造成腹瀉、腸胃炎等疾病,因此養胃需吃溫性食物,例如:牛肉、瘦肉、魚肉、龍眼、荔枝、石榴、大豆、牛奶等。
7、三頓要定時定量
從生活作息上做起,最起碼一天三頓要定時定量,最好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間表,然后嚴格遵守。這同時會對睡眠時間產生影響,因為一些晚睡晚起的人是早中餐一塊吃的,這種習慣必須要改,并不是說晚上吃夜宵可以彌補過來的,因為人的生物鐘雖然可以前后移動,但總是在一定范圍內,不可能產生太大的差別。
8、不能吃得過快
冬天吃飯的速度一定要慢。如果剛從室外回來,不要馬上吃飯,可以先喝點溫水,過10—15分鐘后再進餐。每頓飯的進食時間至少在25分鐘以上,一定要放慢速度,增加咀嚼時間。冬天吃飯,最好先吃點主食,再吃菜肉、喝湯,這樣有利于刺激唾液分泌淀粉酶,增強胃的消化能力,還能保護腸胃。
冬季養胃粥
1、芝麻粥
搗碎芝麻與大米同煮,可治眩暈、記憶力衰退、須發早白等。芝麻50克、米100克。先將芝麻炒熟,最好研成細末,待米煮熟后,拌入芝麻同食。秋季常食,可益壽延年,還可潤肺,是秋季保健粥的佼佼者。對便秘、肺燥咳嗽者有一定療效。
2、栗子粥
栗子肉與粳米共煮,有補腎強筋、健脾養胃之功用。栗子50克、米100克加水同煮成粥。因栗子具有良好的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的作用,尤其適用于老年人腰腿酸痛、關節痛等。
3、大棗粥
大棗10枚,粳米100g,冰糖汁適量,入鍋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燒開,后移文火上熬爛成粥,再加入冰糖汁,攪拌均勻食之。
此粥健脾益氣,生血補血。適用于體虛怕冷、胃寒貧血、胃虛少食等癥。
4、梅花粥
梅花性平,能舒肝理氣,激發食欲。取白梅花5克,粳米80克,先將粳米煮成粥,再加入白梅花,煮沸兩三分鐘即可,每餐吃一碗,可連續吃三五天。食欲減退者食用效果頗佳,健康者食用則精力倍增。
5、菊花粥
菊花60克、米100克。先將菊花煎湯,再同米煮成粥。因其具有散風熱、清時火、明目等功效,對秋季風熱型感冒、心煩咽燥、目赤腫痛等有較好的治療功效。同時對心血管疾病也有較好防治作用。
立冬節氣養生需要注意什么生活習慣問題
立冬飲食習慣
1、適當進補
日常飲食中應該注意增加富含糖分、脂肪、蛋白質、維生素、鈉、鉀、鈣等營養成分的食物。
2、飲食適宜清淡
飲食該以清淡為主,少食煎炒,多進果蔬,力戒溫燥、辛辣刺激之物。冬季飲食的營養特點是增加熱量,可選用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
3、多喝水
冬天雖然排汗排尿減少,但維持大腦與身體各器官的細胞正常運作依然需要水分滋養。冬季一般每日補水應很多于2000~3000毫升。
立冬生活習慣
冬天到戶外去走走
1、開窗通風
冬天家里一般都會門窗緊閉,導致室內空氣不流通,應每天早晨、中午和晚上各開窗通風20分鐘,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2、早睡晚起
立冬之后生活起zd居調養應該以“養藏”陽氣為重點,人們要適當的早睡,早上也不宜起得太早,以此保證有充足的睡眠時間。
3、適當運動出點汗
冬季養生要適當動筋骨,出點汗,這樣才能強身體。鍛煉身體要動靜結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似汗出為度,汗多泄氣,有悖于冬季陽氣伏藏之道。
4、調控不良情緒
冬季日照時間變短,也容易讓人產生一種抑郁的心情,黑夜來臨的時候人體大腦松果體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強,會影響人的情緒。白天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增加曬太陽的時間,多到室外走動一下。
立冬應該如何養生,常見的溫補食物有哪些
溫補(性溫copy)食物:能生熱、暖胃、助陽、益氣、御寒、保溫、適合陽虛畏寒的人吃,但陰虛熱盛者當忌,不然會加重內熱,出現咽干、舌苦、牙痛、便血、便秘等病狀。這知類食物有面粉、豆油、糯米、灑醋、辣椒、生姜、韭菜、龍眼、核桃、荔枝、大棗、桃子、狗肉、羊肉、蝦、鯉魚等。更多養生知識,請關注“河道南百歲園健康管理”。
立冬后養生要注意什么
1、要恬淡安靜暢快心情
中醫講究入冬后,情志要恬淡安靜、寡欲少求,這樣可以使得神氣內收,利于養藏。冬季萬物凋零,常會使人觸景生情、郁郁寡歡,要改變這種不良情知緒。
2、飲食以滋陰潤燥為主
入冬后的飲食可以適當厚重,食材以滋陰為主。中醫四時養生的基本原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因為秋冬陽氣潛藏,陰精蓄積,順應這個趨勢養陰。
3、膏方進補未必適宜
近年來,膏方進補非常流行。膏方一般來說比較滋膩,易生濕,而南方的地理和氣候特點讓人非常容易惹濕,因此,膏方進補在南方并非人人適宜。
4、適量運動避免過汗道
冬天提倡多運動是對的。但是,在冬天還像春夏一樣大運動量過度運動,并非明智選擇。冬季運動要注意“冬藏”,不可再像春夏鍛煉一樣再大汗淋漓了。
養生達人應該具備哪些立冬養生知識
一、立冬鍛煉堅持“四準則”
由于立冬后氣溫低、氣壓高且天氣干燥、人體的肌肉、肌腱和韌帶的彈力及伸展性均會降低,肌肉的粘滯性也會相應增強,從而造成身體發僵不靈活,舒展性也隨之大打折扣。因此在立冬后進行體育鍛煉時,應遵循相應的養生準則,這樣既能實現防寒保暖和強身健體的目的,又不會因鍛煉不當而損害健康。
準則一:鍛煉之前充分熱身。由于人的身體在低溫環境中會發僵,鍛煉前若不充分熱身,極易造成肌肉拉傷或關節損傷。因此應正式鍛煉前先進行徒手操、輕器械練習等“預熱”運動,熱身的強度以使身體發熱并微微出汗為宜。
準則二:鍛煉時衣物的薄厚要適當。立冬過后氣溫很低,因此在運動前要穿厚實些的衣服,在熱身后再除去外衣;鍛煉結束后應盡快回到室內,不要吹到冷風,以及擦去汗水并更換衣服,以防止冷熱交替造成熱量散失而感冒。
準則三:鍛煉時應適時調整呼吸。由于冬天常有大風沙,因此建議在鍛煉時最好采用鼻腔呼吸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鼻吸氣、口呼氣的呼吸方式,但切記直接用口吸氣。這是因為鼻腔黏膜能對吸進的空氣起到加溫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寒冷空氣對呼吸道的刺激;同時鼻毛亦可有效阻擋細菌,堪稱呼吸道的“保護神”。
準則四:室內鍛煉時應保持空氣流通。不少人習慣在冬天選擇室內鍛煉,并把門窗緊閉,以防止寒冷空氣的入侵。但實際上,這樣很容易因缺氧而導致頭暈、惡心等癥狀。因此在室內鍛煉時切記保持空氣的流通。
二、立冬注意保暖
立冬天氣多變。街頭不少年輕女性還穿著超短裙、*、低領衫,尤其是這兩年輕薄的雪紡、蕾絲面料大受歡迎,不少愛*性都喜歡單穿一件雪紡連衣裙,外披一件薄外套,踩上高筒靴出門。
“雖說要‘春捂秋凍’,但事實上,霜降之后就該注意保暖了!”中醫認為,“冬不養藏,春必病溫”。也就是說,如果冬天不注意保健,到春天抵抗力就差,容易生病。專家建議,為增強抵抗力,眼下要多穿衣服以保暖御寒。對付忽冷忽熱天氣,最好的穿著方法就是穿兩件套,熱了可減衣,冷了及時加衣。
還要經常保持腳的清潔干燥,襪子勤洗勤換,每天堅持用溫熱水洗腳時,還應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每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活動雙腳。早晚堅持搓揉腳心,以促進血液循環。此外,選一雙舒適、暖和輕便、吸濕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對于冬天愛穿裙子的女性,專家提醒,暴露在裙裝外面的雙腿易受寒氣侵襲,出現發涼、麻木、酸痛、關節疼痛、紅腫等癥狀,可能引發關節炎。
三、防犯病
立冬前后,老年人由于生理機能漸弱,抵御能力也隨之衰減,正是病邪乘虛而入之時。因此,老年人要特別注意環境的變化,及早防范,以免殃及身心。尋醫問藥網小編溫馨提醒冬季易發的疾病主要有。
中風:中風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在寒冷的冬季更易發生。老年人多有高血壓,一遇上寒冷天氣,身體就適應不了,血壓便隨之增高,就有發生中風的危險。因此,需要及早預防,切勿掉以輕心。預防要做好幾件事:一要防寒保暖,留意天氣的變化,注意添衣保暖勿受涼;二要適當補充營養,增強體質;三要做好高血壓、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的防治,已有此病者要遵醫囑服藥,不可擅自停藥。
心梗:心肌梗塞也是老年人冬季的高發病。當人體受冷刺激后,由于血管收縮,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容易誘發心絞痛,若措施不力,會發生心肌梗塞死亡,這不是沒有先例的,不可不防。除了重視防寒保暖外,室內溫度適宜控制在18℃左右,外出不宜過久,并注意防風保暖,避免風寒交襲。平時可遵醫服用降脂、溶栓、擴血管和防心肌缺氧的藥物,以免突發意外。
流感:老人冬季感冒,說起來不算什么大毛病,但若治療不及時,就容易誘發多種危及生命的并發癥,如肺炎、肺心病、哮喘及慢性支氣管炎等。據報道,老年人肺部感染的死亡率高達36%。故在寒冬季節,老年人要注意加強耐寒鍛煉,調理好飲食,最好每天用冷水洗臉,熱水洗腳,以提高免疫力,防止流感發生。
四、精神:保持安靜與樂觀
在冬季,人體的代謝處于相對緩慢的時期,因此,冬季養生要注重于“藏”,藏的意思是人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靜。專家建議,遇到不順心的事情,要學會調控不良情緒,對于抑郁心中的不良情緒,可通過適當方式發泄出來,以保持心態平和。同時,要多曬太陽。因為冬季天黑的早,光照時間短,也是易使人產生抑郁情緒的一個原因,因黑夜來臨時,人體大腦松果體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強,能影響人的情緒,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
立冬的養生應做到精神安靜,精神上要豁達樂觀、合理用腦、保持良好心態。要保護陽氣,不過度消耗陰精。在起居調養上要有規律,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睡眠,避免過度勞累,并注意背部保暖才有利于陽氣潛藏。同時還要適度運動,如做操、散步等。
五、冬季常按摩可提高免疫力
肚臍
坐在凳子上或者躺在床上,用走右7a64e58685e5aeb931333361326231手虛掌著力,前臂用力,連續的輕拍肚臍100下,還可以用熱敷、按揉的方法。這個方法能夠安生凝心、舒肝利膽、調和氣血、通利三焦的功效。
腋窩
雙臂交叉放在胸前,對側按摩腋窩,適度的打圈按摩,大概三分鐘即可,然后左手向上,右手掌拍打左腋下,右邊也用同樣的方法,各拍打30次,反復5次即可。這個方法能夠調和氣血,寬胸寧神。
腘窩
坐在凳子上或者躺下,用雙手虛掌著力,連續輕拍兩邊的腘窩即可,拍打次數各50次為佳。這個方法能夠活血,緩解小腿的疲勞,脖子酸痛等疼痛的疾病都有良好的效果。
肘窩
一側上臂伸直,肘窩向下,另一只手虛掌著力,兩邊交替輕拍100下,也可以要家人幫助拍打。這個方法有行氣活血、散瘀祛毒的作用,堅持按摩效果更佳。
六、要入睡早
起居調養強調了“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說,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擾動陽氣而破壞人體陰陽轉換的生理機能。正如“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泄陽氣。”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陽氣潛藏,陰精蓄積。而衣著的過少過薄、室溫過低即易感冒又耗陽氣。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于侵入。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常傷陽氣”人體陽氣好比天上的太陽,賜予自然界光明于溫暖,失去她萬物無法生存。同樣,人體如果沒有陽氣,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