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消費者反向選擇低評分餐廳的現象引發熱議。不少消費者表示,一些“高分店”令人失望,一些“低分店”反而帶來了驚喜。消費者“舍高就低”顯示出,網絡平臺信用環境有待凈化、評價體系有待完善提升。
幾乎每個周末都會與朋友小聚的欒女士,在選擇就餐地點前都會上網瀏覽,看看網友的推薦與評價、餐廳的圖片和評分等信息。“有時候按照餐廳評分去找,吃了之后覺得味道一般,有些評分低的餐廳反而有驚喜。”跟欒女士一樣,開始留意低評分餐廳的消費者正在增加。近來,“年輕人報復性擠爆3.5分飯店”“評分低的店可能更好吃”等話題屢屢登上社交平臺熱搜。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除了少數消費者抱著“我倒要看看有多難吃”的心態“擠爆3.5分餐廳”,低評分餐廳“逆襲”,更多是由于消費者頻頻在“高分店”踩雷,而“低分店”提供的菜品反而超出預期。消費者反向選擇低評分餐廳,也顯示出網絡平臺信用環境有待凈化、評價體系有待完善提升。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為了在網絡平臺上積累好評,一些餐廳會通過贈送餐點、優惠券等方式,引導消費者寫好評,平臺為鼓勵評價設置了獎勵,如贈送積分等;一些餐廳會邀請美食博主等到店體驗,制作探店類短視頻,達到引流的目的;部分餐廳還會通過專業的運營方式達到“刷好評”的目的,花銷雖多但效率較高、效果較好。